“慢一點,請你們腳步放慢一點“
這句話,我好近,好常對許多家長說喔
但我覺得,不知怎麼地,週圍的家長,個個趕場似的
深怕自己慢了一步,就讓孩子輸別人好多步
匆忙、焦急與疲憊,常是這些父母的心情
而我,以前總能同理
同理解整個大環境莫名的壓迫與競爭感
同理那種自己不做什麼好像就要發生什麼不好的事
同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殷企盼
然而,在我越來越常跟孩子們一起工作之後
我真的很想跟家長們說:請你們慢一點!
每當家長跟我諮詢孩子有各種狀況該怎麼處理時
為了有更清楚的圖像
我總會問家長許多細節
除了前因後果,更重要的,是孩子事前事後的心情、想法與態度
但在我的經驗裡,我發覺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許多家長聽到我的問題,常給我的答案是:
“一問三不知啊~他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
“我氣炸了,就直接開罵/打人了”
“我就把他唸了一頓,他就乖乖的被我罵,好像有好一些些了”…
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個例子可以分享
來看看大人的急,如何影響一個孩子
一個十歲的女孩
有一天,家裡的哥哥被媽媽狂揍
原因是因為哥哥偷竊被抓到了,人家一狀告到家長這裡來
此時,父母顏面盡失,二話不說,拿出棍子就狂打
然後媽媽突然轉向她
跟她說:妳總是跟在哥哥後面,說,妳有沒有偷!
妹妹在一旁嚇壞了
完全說不出話來
媽媽一邊打哥哥打,一邊越來越怒了,用更嚴厲的口吻對女孩說:
“妳最好說老實話,不然,我會打更用力!”
妹妺想說,此刻媽媽這麼生氣,若堅持自己沒偷,媽媽一定不會相信
於是,妹妹這時做了一個決定:她決定說謊承認自己偷東西
她以為,她順了媽媽的意,她有說“實話”,媽媽就不會那麼生氣了
沒想到
媽媽一聽更火大,棍子就狂亂的打在她身上
她一面大哭,卻在心理很困惑,到底,媽媽要怎麼樣才不會生氣?!
這也許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對我而言,卻是讓我警惕的例子
原來,孩子腦袋裡想的,跟大人,有這麼大的落差
原來,大人在急的時候,可以變成“不分青紅皂白”
原來,孩子的是非黑白,常常不是我們大人所想
原來,故事是真的有另外發展的可能的
我常看到家長因為步調快慣了
對很多事情,總是以快速解決為原則
再加上生活瑣事的壓力,常讓自己在火線邊緣
孩子一有狀況,就直接引爆
最常有的回應模式,就是“說教”
對許多家長而言,
“說教”才表示自己有在教,有認真的教
於是畫面變成,問了孩子一句為什麼
孩子再開個頭,講了一小部份的緣由
接下來,就看到爸媽開始機會教育
嘩啦嘩啦地說起各種道理
但其實,自己也不確定,孩子到底聽進去了沒有
而這樣的模式,大約要持續到孩子國中
他們有能力也有膽量為自己辯解或捍衛自己的相信
而親子的衝突,也變得枱面化
孩子覺得父母嘮叨囉嗦老古板
家長覺得孩子不受教,不知父母的辛勞
雙方拉扯起來,那衝突的力道
總讓旁觀者的我,看的膽顫心驚
然而,在我自己陪孩子的過程裡發現
只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與時間
其實,孩子是可以表達的很清楚的
不論是原因過程結果還是情緒
只要有足夠的聆聽,其實,孩子的世界真的可以被聽懂
對於年紀小的孩子
我會給他們選擇題,以彌補他們語言能力的不足
對於夠大的孩子
當然要讓他們回答申論題
而有趣的是
當孩子覺得安全信任時
他們說出來的故事版本,往往完整的讓我嚇一跳
也讓我更理解他們內在經歷了什麼
然而,許多家長總會很快的做完這一步
常常是一兩句話帶過去
然後,就急著用自己對孩子對事件的判斷與解讀
而忽略了孩子所認知到的事實……
看到這裡,親愛的爸爸媽媽
是不是稍微能理解你為什麼搞不懂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孩子不愛跟你/妳說話?
對我來說
只要能在事件發生時
心態慢一點,不急著說教,給出空間
那麼
你會發現
這個事件,反而能順利的引導孩子去思考與整理
並成為孩子生命裡的養份
下次,要開口前
可以慢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