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
跟一個家長有了口頭上的衝突
(說衝突可能太強烈,但兩人各執一詞僵持不下也是真的)
因為很少發生這樣的事情
這幾日,心都不斷反思著這個事件
今早,有個安靜獨處的時間
試著寫寫看,也許能整理出內在的想法
事件起因在於我們對孩子有好不一樣的看見
孩子剛來上課時
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不到三分鐘時間整個遊戲室可以用”爆炸”來形容
而孩子會被轉介過來的理由
是他有滿口攻擊性的言語
其他課程的老師,覺得難以理解,也有著擔心
於是建議來上我的課
第一二堂課 很經典
孩子真實地,把所有老師頭痛的點全呈現了
而我,要的,是跟孩子建立好關係
於是
我沒有強行制止孩子的衝動行為
相反地
仔細的陪著孩子 在每一個細微的觀鍵時刻
同理著孩子,回應著孩子很底層的需求
而神奇的
這孩子的攻擊行為
在第三堂課,突然全消失了
言語上,行為上,不再有強烈的情緒性字眼
說實話,我好開心好開心
找到了切入孩子內在的關鍵點
我迫不急待的,想跟在教室外等待的家長分享
沒想到,我帶著滿腔的感動想與家長分享時
家長只冷冷地甚至難以認同地回應我:
”孩子在遊戲情境裡,沒有壓力,當然表現良好!”
然後,舉出了很多孩子生活裡表現不佳的例子來反駁我
我同理著家長的受困,試著仔細說明孩子內在的轉折
家長聽不進去,敷衍地回應後便帶著孩子離開了
這週上課
孩子又有大躍進
課程中有大生氣大哭泣,卻不再被大人(我)用更強烈的情緒回應
相反地,我堅定的承接並回應著孩子的狀態
而孩子
很神奇的
沒有動手動腳的,最後,在我懷裡哭泣了十分鐘
身體放鬆了,表情也不再充滿兇惡,而是一個單純的孩子表情
我突然弄懂,這孩子,用攻擊行為,來回應外在世界所給他的挫折
他真的,好焦慮好生氣好挫折
而當這些感受被看到了,他就突然像個孩子受了委屈被懂了
在我懷裡抱我抱得緊緊地,然後,一直哭一直哭
我對他,好捨不得
也知道了,要怎麼陪伴/引導這個孩子
於是,我又來到家長面前
希望跟家長分享這次的新發現
期望,可以跟家長聯手,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回應
讓孩子,有練習新方法的環境與可能
沒想到
家長在我開口還沒講兩句話
又開始把孩子臭罵了一頓(還好孩子單獨在遊戲室裡沒聽到)
甚至,拐著彎地,質疑我的專業與我所看到的改變
”我沒有看到任何一丁點的變化!我甚至懷疑為什麼要來上這個課”
”我沒進去教室,你說的,我都沒看到”(但他又不進教室看孩子上課)
(這家長說的話實在太難聽了,就不多陳述了)
我實在沒忍住,開始跟家長有了語言上的拉扯
最後,我與孩子好好道別,家長卻轉頭就離去
唉~
我在騎車回家的路上,一直問著自己
若再來一次,會不會不一樣
然而,幾經思量
我卻懂了,為何我有這麼大的反應
原來,我的被對待,就是孩子怎麼被對待啊!
只是,孩子不是我,沒有足夠的口語表達與內在強度
可以與家長的一昧否定抗衡
我,過度地承載了孩子的感覺,而太急迫地希望家長改變
結果
可能這孩子,下週就不來上課了~~
我問自己
我不是自認最能同理家長的嗎?
”真心話”卡片裡
高調宣稱”家長才是能24小時照顧孩子的專家”的人也是我啊
而我,又為什麼如此控制不住這樣的衝突呢
親愛的家長啊
我真的,真的無法想像跟這樣的孩子24小時相處,有多難,有多苦
所以,我真的,是對你們,打心底,充滿敬意的!
然而
當你們把孩子交到我手上的時候
我們其實開始的,是一段合作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在課程裡抽出五鐘,讓孩子可以單獨在遊戲室裡自由玩耍
而我出來跟家長討論孩子一週的變化
並且共同擬定這一週的重點工作方向
而對我來說
會來上課的孩子,常常都是在生活裡遭遇了困境
今早,我想到一個譬喻來形容
我會說
”孩子好像一面牆,父母用盡心力的砌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在一些磚頭與磚頭之間,卻不小心(也有可能是因為特殊疾病的干擾),而有了很多空隙;而我的工作,是找這些讓孩子搖搖晃晃不能穩固向上堆高的縫隙,再細細地填補進需要的補強材料,等補強材料穩固了,那麼,孩子的根基,就穩了,那牆才有再砌高的可能,而這樣的砌高,是會穩定的,縫隙少很多的”
而父母,若希望孩子的縫隙可以快補好
那麼,我們需要的
是一起討論合適的填補技巧,一起合力填補
親愛的家長
我知道牆一開始沒有被砌高,讓人好心急
然而
當選擇了上課時,能不能,也選擇稍微相信
讓自己,可以敞開心
去聆聽對方的話語,再去判斷是否信任
給自己,也給孩子,多一個可能性?!
寫了這麼多
只是想把上課老師的心情做個整理
也分享給所有家長聽
若你/妳,有不同的想法
也歡迎回應
- Nov 06 Wed 2013 11:14
我們”一起”砌牆,好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